發布時間:2017-08-21 15:42:05
標簽:困局 股東 外資
瀏覽(95269)
《通知》指出,要從五個方面提出促進外資增長政策措施,明確銀行、證券、保險等行業對外開放時間表、路線圖。
那么,當前,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程度如何?保險業還能開放哪些領域?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境況怎么樣?
外資困境系股東博弈
“保險業已經基本兌現中國入世時承諾的各項條款。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、保險學院院長助理王國軍在接受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采訪時說,“目前,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展業幾乎沒有限制。”
數據顯示,截至2016年底,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57家外資保險公司。其中,財產保險公司22家,人身保險公司28家,再保險公司6家,資產管理公司1家。
不過,2015年,外資機構在財險和壽險的市場份額分別只有2%和6.6%。另據《2016年中國保險行業國際化發展觀察》,2016年保費規模的工銀安盛保險,在壽險公司中僅排名第13。保費收入排名前30的保險公司中,僅3家外資保險入圍。
究其原因,王國軍認為,“外資保險公司大多以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,在中外股東的相處中,公司文化和管理理念存在較大分歧,常常出現"水土不服"的情況,需要一定時間來適應市場。”
“具體地,一些外資保險公司將亞太總部設在新加坡,在管理過程中,中國市場要設計推出一款產品,需要通過亞太總部向總公司、母公司匯報,一來一回,市場先機就沒了。”王國軍分析。
一家外資保險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:“外資股東與中資股東在經營理念上存在很大分歧。一般地,外資股東更看重業務質量和公司利潤,中資股東則更重視保費規模和市場份額。”
“事實上,一些外資保險公司往往不太受總公司、母公司的關注。”王國軍告訴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,“絕大多數是作為外資了解中國保險市場的前沿陣地,沒有對中國保險市場投入足夠的精力。”
一位資深外資保險公司從業人士坦言:“外方股東并沒有給予合資公司太多資源,而是作為全球化戰略中的一枚"棋子"。相反,中方股東投入更多資源,也占據了更大的話語權。”
2020年或迎井噴式發展
“并不是說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市場不成功,其實也有成功的案例,比如友邦保險、瑞士再保險、慕尼黑再保險等。但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發展確實不如市場預期。”王國軍指出。
那么,在國務院要求保險業進一步明確對外開放時間表、路線圖后,外資保險公司是否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?
中德安聯首席營銷員渠道官李新祥在接受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:“在"跑馬圈地"的初級市場中,講求專業精準、效益優化的外資保險公司優勢并不明顯,發展相對遲緩。但是,當市場進入個性化區分時,我們的優勢就開始凸顯。”
“事實上,外資保險公司近兩年已經有了起色,并開始加大投入,預計2020年外資保險會呈現井噴式發展。”李新祥坦言,“我們始終將企業發展方向與監管革新保持高度一致。比如,我們對快返型高現金價值產品興趣不大,因此,資本占用率高的產品占比相對較小,這樣公司就能更著重長期期繳產品、保障型產品的開發和銷售。此外,像我們這樣擁有高度專業背景的合資險企,可以充分利用國際視野、全球化資源,發揮自身優勢,加速提升發展。”
王國軍表示:“目前,在我國設立的外資保險公司大多成立于2010年之前,這些機構在設立時有著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局限性。比如,一些財產險公司初是以分公司形式存在,后來經過"分改子"才以子公司形式運營。因此,現在這個時間點引入更多外資機構是一個不錯的時間點,尤其是一些有特色、技術能力的公司,比如,互聯網保險等。”
不過,一家外資財產險公司有關負責人透露:“其實,展業限制早就沒有了,但是,具體執行起來,外資保險公司還是有很多壁壘。比如,一些與政府相關的大型項目,外資保險公司很難參與。一些大型國企的招標,外資保險公司基本上無法中標。曾有一家國企負責人表示,一旦與外資合作,需要遞交多份解釋報告,手續和流程非常繁瑣。對于這樣的境況,我們只能表示理解。”
四通搬家保障
讓您放心搬家
爽約5倍賠
期詐3倍賠
亂收費2倍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