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16-09-30 10:46:29
標簽:高速公路
瀏覽(55072)
"要想富、先修路。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,這都是地方政府將大量資金投入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理由。
9月20日,交通運輸部發布的《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》顯示:截至2015年底,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57.73萬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達到12.35萬公里,里程規模居世界位;一級公路9.1萬公里,是1984年底的277.3倍;二級公路36.04萬公里,是1984年底的19.3倍。
公路建設之所以有今天這般成就,和1984年國務院第54次常務會議作出的“貸款修路,收費還貸”的決定有關。從此以后,依賴財政投資的機制逐步讓位于通過銀行貸款的融資方式,這對我國公路交通的跨越式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收費公路不只是改變了融資方式,讓地方政府能夠更容易籌集資金建設公路,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提供了一個衡量公路供給是否適當的標準,即以公路收支來考核:假如一個地區的收費公路是收不抵支,那么該地區的公路就是供大于求;相反,則是屬于供需相當或者供不應求。
而上述公報顯示,目前中國公路建設可能是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。從2010年以來,中國收費公路的收支從盈余變為負數,更為重要的是,收入和支出的差距在不斷擴大:在2010年尚能盈余32.5億元,但是到了2015年則虧損3187.3億元,而且這兩年的缺口都成倍增加。據統計,從2010年至2014年,收費公路的收支平衡結果依次為:32.5億元、-323.3億元、-565.7億元、-660.5億元和-1571.1億元。
為什么收支缺口會擴大?據交通運輸部的解釋,主要是由四個原因構成:一是收費公路整體規模在擴大;二是收費公路剩余期限在減少,導致還本付息的壓力進一步增加;三是收費標準沒有變化,而建設成本卻在增加;四是不少省份為了降低財務成本,主動償還了部分本金,因此導致支出增加。
從表面上看,交通運輸部的分析不無道理,規模增加了,支出當然會增加。但如果把收費公路視為是一種由企業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,那么這個解讀就很有問題。理論上,商家增加任何商品或者服務的供給,一定會考慮到供給和需求,如果不顧需求而增加供給,的結果必然是虧損。而且商家為了考慮盈利,必須讓規模的擴大會有利于邊際成本的減少,從而增加其盈利能力。
既然支出大于收入,那為什么不少地方政府還是樂此不疲,在公路建設上投入眾多資金?為可能的原因是,在目前的投融資體系下,收費公路的財務風險是由下一代來承擔,而收益則是屬于當期,風險和收益錯配是一個為主要的原因。
毫不奇怪,在經濟增速下降的當下,固定資產投資是穩增長的不二利器,但公路的風險卻是由后來者承擔,因此地方政府領導就有激勵去投資高速公路。更為重要的是,在當前的風險分擔機制下,地方政府和當地民眾會成為公路建設的共謀者:到目前為止,很少見到地方民眾會反對公路建設,因為他們不需要直接承擔成本。
當然很多人會說,對于高速公路這樣的基礎設施,不能把它單純地視為一種商品,更應該從區域平衡的角度,從公路的外部性角度來考慮,因為越多的公路會給民眾提供更多的選擇。在我看來,這個觀點也可能是錯的:對于高速公路而言,所謂的造血功能就是要有越來越多的車上高速,這樣才可以增加現金流。但是一個地區的車流和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關,不可能在短期內大幅度增加;相反,在經濟沒有大起色的前提下,越來越完善的高速公路網可能還會稀釋該地區的車流——因為更多的路給車主更多的選擇。
從全國收費公路大面積收不抵支的情況來看,目前的公路供給可能是處于過剩,或許去公路產能而不是大面積大干快上才是正道。
四通搬家保障
讓您放心搬家
爽約5倍賠
期詐3倍賠
亂收費2倍賠